- 殷乐乐;
人物之间的相互影映是《红楼梦》人物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构建方式,围绕着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几位核心人物,小说设计了众多影像,而《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作者的人物重像设计密不可分。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研究对象是薛宝钗这一主要人物及其人物重像,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物关系的特殊构建方式,概述了西方重像说与中国“影子”说的内涵,确立了西方重像说的建构规模;其次探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重像设计,着重对薛宝钗这一主要人物及重像人物进行分析;最后阐明了重像人物设计的意义,人物重像设计对于作品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人物的重像设计不仅准确概括了作品一个的侧面,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且对小说表达的主旨也有重要的作用。
2025年26期 No.26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吴筱悦;
《黄色墙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经典之作。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所在的空间不仅是故事展开的物理背景,更是她身心状态变化的象征。本文结合米歇尔·福柯的空间理论,尤其是异质空间与规训权力的概念,分析主人公所居住的婴儿房如何成为规训与隔离女性的异质空间,并探讨窗户作为空间符号所承载的双重意义。通过对空间的解读,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困境、社会对她的压迫,以及她在封闭环境中逐渐崩溃的心理状态。
2025年26期 No.26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董婕;
刘义庆《幽明录》20篇复生故事可归纳为婚恋爱情类、宣佛类、显道类、人情伦理类及其他五种类型,分别承载不同的社会意识与创作目的。在文学价值方面,其语言简洁、自然并富有形象性;叙事的真实、叙事视角的多样与叙事空间的变换赋予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对话的运用及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造就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佛教地狱的出现昭示着此时期冥界观的转变,其与故事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生死观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2025年26期 No.266 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张婧;
魏晋时期兼具杂史与志怪特征的文言小说《拾遗记》,记录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却长期未获学界充分关注。其记录的民俗事象为后世传统习俗的形成提供了早期文本依据,具有补史与证俗的双重价值。本文以文本分析与历史文献比较法梳理书中的民俗事象,探析其文化内涵及后世影响。
2025年26期 No.26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侯美伦;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呼兰县城为背景,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既是温暖的回忆,也是对当时愚昧麻木国民性的批判,两种情感矛盾交织。本文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依据,通过对创作的溯源、对人性的探讨、对乡土社会中不合理的蒙昧的分析,揭露和剖析当时社会的现状,揭示人性的弱点,企图以此来唤醒当时麻木的人民。
2025年26期 No.26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冯霞;谭慧敏;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长恨”为核心展开叙述,“长恨”一词寓意丰富,是解读该诗的关键。本文从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白居易的仕宦经历和思想变迁,系统阐释了“长恨”的三重意蕴:帝妃爱情、阶级以及制度之“长恨”。通过分析战争书写、地理空间书写、景物书写以及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揭示白居易如何借李隆基和杨玉环(以下简称李、杨)的故事投射自身与湘灵爱情之“长恨”。同时,探讨“长恨”的文学影响,不仅为后世《梧桐雨》《长生殿》等作品提供母题原型,更以“欲望与道德”的冲突赋予主题跨时代的价值。研究表明,“长恨”二字包含着对李、杨爱情,封建制度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对《长恨歌》的解读及白居易创作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6期 No.26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朱雨涵;
在《素食者》中,韩江对英惠所遭受的性别创伤和人际创伤进行了文学建构,作者以精练的笔触写出了以英惠为代表的韩国女性逼仄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危机。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和创伤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素食者》中的女性困境与反抗。
2025年26期 No.266 23-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蔡秉辰;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虚构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城镇“马孔多”,将美洲近代的殖民地历史以片段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写作手法上,不仅建构出了虚构的城镇“马孔多”,也虚构了与现实不同的“马孔多”的时间。“马孔多”在时间上有历史和命运的大循环,也有一个个相似的人物命运的小循环,大循环与小循环的交错,让“马孔多”变得既真实又虚幻。以虚构叙事的视角来看,作品大量的虚构描写更加突出了对部分真实历史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2025年26期 No.26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邢秀梅;
约翰·威廉姆斯的《斯通纳》常被视为描绘知识分子斯通纳在平庸生活中坚守精神价值的悲剧史诗。然而,聚焦于主角之外,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伊迪丝和格蕾斯各自承受着深刻而静默的悲剧,她们被社会结构、原生家庭以及自身局限所困,其命运是小说整体悲剧氛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分析两位女性角色的悲剧性表现和根源,揭示她们不仅是斯通纳命运的参与者,更是自身悲剧命运的主角。
2025年26期 No.26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王颜;
汉代官印是汉代职官制度的遗存,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真实反映了汉代官制、历史、地理等重要信息。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和新材料的公布,学界对汉代官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印文内容、形制读序等方面。本文旨在梳理近十年来汉代官印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学界提供参考。
2025年26期 No.266 54-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牛阿敏;
察罕为西夏贵族后裔,早年归附成吉思汗并屡立战功,是元朝兼具军事影响力与政治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本文综合运用多元史料,重新审视察罕生年问题,论证其生年当为1194年。针对《元史·察罕传》两处讹误进行辨析,认为“益德”是其蒙古姓氏“逸的”或“伊德”异写,非原名;1226年蒙古进攻西夏甘州时,察罕“求见其弟”,应指曲也怯祖,“弟年十三”系误载。
2025年26期 No.266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刘鸿铭;
东西魏小关之战,也称东西魏潼关之战,是东西魏五大战开端,是东西魏分别立国不久后,东魏权臣高欢率领三路大军试图一举消灭西魏政权的一场战争。北周政权奠基者,亦是西魏政权实际掌权者的宇文泰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率领的西魏军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兵力悬殊背景下的战略决战胜利,使西魏政权转危为安,不但赢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也奠定了统治基础,最终影响到了南北朝后期的整体格局。
2025年26期 No.266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谷雨鑫;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巨大,女性教育异军突起,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近代女性教育肇始于教会女子学校,在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推动下,女性教育从受限走向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女性教育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还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伴随女性教育观念从“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转变,也标志着女性角色从家庭向社会的扩展。
2025年26期 No.26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程玉琳;
学界对《诗》教相关内容研究的关注热度一直很高,多年来从文学、哲学、教育学等角度探讨《诗》教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学者们善于梳理《诗》教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毛诗序》为重点展开探讨《诗》教理论,现有研究多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政治实践的深入考察。以《诗经》学和《诗》教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经学对汉代政治的实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2025年26期 No.266 71-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许春伟;许晓东;
在中国传统的人生认知阶段中,有小学、大学之区分。小学教人懂得基本道德礼制,使人进退接物合于情理,成就外在的道德举止规范;大学则是穷究事理之学,引领人成圣成德。朱子依其理学的思想体系编纂《小学》,注解《大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二者虽本末有别,却也体用相须,有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二者在人生发展的阶段功用有不同,然其理本一,敬贯始终。通过对敬的涵养和渐进式的觉解,使二者浑然一脉,内治和谐。
2025年26期 No.26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姜梦雪;
“庭前格竹”是王阳明早年践行朱子格物说的重要事件,其试图通过格竹之理以通达圣人之道。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失败原因一为王阳明对朱子格物说的误读,二为朱子格物说本就有其内在缺陷。然而,这一事件却成为朱王格物论思想分野的转折契机。王阳明最终在十余年后的“龙场悟道”打破格竹困境,以“心即理”为其理论之基,将“格物”重新定义为“格心”,完成了从“外求于物”到“内求于心”的思想转向。可以说,“庭前格竹”是王阳明思想历程中的“破”,而“龙场悟道”则是其思想发展中的“立”。
2025年26期 No.26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黄金玲;
“乐”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乐”本身,而带着鲜明的政治性,墨子的非乐之“乐”指的是王公贵族的享受之乐,这种“乐”同时还耗费了大量钱财。从表面看,非乐的原因是“中万民之利”和“中圣王之事”;从本质看,非乐的原因是反对礼乐背后的“仁”。墨子以旗帜鲜明的态度提出了非乐思想,引来了众多的批评和非议,但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动了儒家乐论从孔子到孟子的修正和完善。作为孔子、孟子乐论之间桥梁的墨子乐论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任务,应给予其客观的评价。
2025年26期 No.266 85-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李媛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剖析商品背后的“秘密”为起点,开启了对拜物教的批判。实际上,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他就已经通过探讨人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异化劳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之间颠倒错位的关系。可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反映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萌芽,研究早期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克服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各类消费主义思潮。
2025年26期 No.26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