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从重“时”到重“色”——《诗经·桃夭》“桃”意象的演变探因

    潘宇玲;

    《诗经·周南·桃夭》中“桃”意象的象征含义经历从重“时”到重“色”的转变。通过对“桃”意象的原始意义进行解读,其作为婚姻适时之象征是最初的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桃”意象逐渐超越了原始意义,拓展出春天、少女、爱情乃至青楼女子等多重象征。该转变对后世文学及经学家理解《诗经·周南·桃夭》的主题产生影响,也揭示了“桃”意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2025年10期 No.250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抽象的同情——从D.H.劳伦斯《惠特曼》谈起

    朱彦祯;

    D.H.劳伦斯(D.H.Lawrence)在评论性文章《惠特曼》中批评惠特曼诗学中的“同情”是“抽象的同情”,结合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关于民主与同情的论述,惠特曼诗学或得到了一种有效的辩护:民主诗学与抽象同情有内生关系。共感同情(作为抽象同情的对立面)要求一定边界与纽带,而此正是惠特曼所追求的“诗意地重建美国”的民族诗学。民主性与民族性一起构成了惠特曼诗学中的同情悖论。

    2025年10期 No.250 7-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 论方东树《昭昧詹言》中师法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董欣雨;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于师法对象、师法内容以及诗人总体发展三个层面为后进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师法途径。这套师法途径遵循“登高自卑”的逻辑,有着易教、易学、易出成果的教学优势,体现出以教学为导向的师法特色。《昭昧詹言》中的师法论,既是对桐城派教育传统的继承,也是方东树传承诗之正统自觉意识的体现,对桐城派的传衍意义匪浅。

    2025年10期 No.250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黑白场域间的边缘人——论《八月之光》中克里斯玛斯的身份困境

    韩春亚;

    福克纳的第七部长篇小说《八月之光》以杰弗生镇的种族紧张关系为背景,探究了乔·克里斯玛斯这一黑白混血儿的身份焦虑与悲剧成因。杰弗生镇作为一个黑白人种划界居住的特殊场域,两大种族隔离明显,却又在克里斯玛斯身上交汇,使他找不到身份归属,成为一个飘零在场域之外的“边缘人”。克里斯玛斯的身份困境不仅来自他的混血标签与罪恶行径,更是现代主义语境下的种族主义歧视、奴隶制文化建构与殖民地清教传统强加于他自身的结果。藉由克里斯玛斯这一场域边缘人的行动,福克纳深刻揭露了南方前殖民地的习性遗毒。

    2025年10期 No.250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 缅甸小说《情侣》中主人公貌迎貌成长历程研究

    王文荣;

    《情侣》由缅甸作家詹姆斯·拉觉所著,于1904年出版,是缅甸现代小说的先驱,也被称为“缅甸第一部现代小说”,在缅甸文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对文中主人公貌迎貌的成长历程进行分析,其大致经历了天真、迷惘、顿悟三个阶段,最终成长为一个坚强、成熟的男人。通过对貌迎貌成长历程的解读和分析,使读者看到主人公在成长中所经历的重重困难,感受到貌迎貌内心的痛苦挣扎,而又重新振作,找回本心的心路历程。

    2025年10期 No.250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齐东野语》“诗用史论”说发微

    勾松焓;

    周密《齐东野语》最先关注到咏史诗和史论文之间的关联,提出“诗用史论”的现象。《齐东野语》举出的六个例证,虽其中存在用法不明与考据有误的现象,但所用诗文范围之广、考证之详,足以证明周密对此问题关注研究的深入程度。宋代论史之盛与史论在政治上泛用、诗词议论性凸显、沿袭祖述之风盛行有着密切关系。而其表征着诗词表达路径的拓展与史学观念在诗文中的多样表达,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与史学观念。

    2025年10期 No.250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蔡崇达《草民》中的人性光辉与乡土情怀

    张灿;

    蔡崇达新作《草民》以闽南东石镇为背景,刻画了一群如野草般坚韧的乡民形象,展现他们面对苦难与失意的挣扎与互助。书中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感人故事,传达了生生不息的韧性精神和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作者以“返乡”为主题,探讨现代人的身份认同与精神追求,强调故乡作为归属感来源的重要性。同时深入描绘了闽南的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草民》不仅是一部乡土小说,更是对人性、乡土情怀与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

    2025年10期 No.250 24-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 袁枚的“赤子之心”美学理想

    叶纪元;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出“赤子之心”的诗学主张已经超越了诗学范畴,成为他理想的人生状态与审美意趣。袁枚的“赤子之心”美学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概括为针对诗人创作状态与情感提出的“痴心”,重个人生动之真“情”,雅好诗“趣”与食“趣”的结合以及崇尚生命状态之“随”。对袁枚“赤子之心”的美学理想内涵特征的整体把握,有助于考察清代特殊时期袁枚偏离主流审美的复杂的心灵状态和审美倾向。

    2025年10期 No.250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文学研究

  • 放翁词巴蜀地域书写探究

    邓波粼;

    陆游一生创作成果丰厚,被誉为作诗最多的诗人,而其词作相较来说颇为稀少,仅144首。陆游早年“以余事作词”的态度使得人们普遍忽视了其词的艺术价值,本文旨在以陆游入蜀为官期间所创作的45首词作,从地域文学角度探究放翁词羁蜀时期的情感抒发机制和所体现出的文学价值。

    2025年10期 No.250 3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赵树理小说中的古典元素

    刘慧芩;

    赵树理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学创作继承并创新了民间文艺和古代文学,为解放区和革命文学提供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结合赵树理小说创作中的传统模式、叙事艺术和语言特色三方面,来阐述古代文学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通过对延安时期赵树理小说中古典元素的探究,可知其欲实现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互通,使延安时期文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联系贯通。

    2025年10期 No.250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清代藏彝走廊竹枝词所见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刘佳音;平措旺姆;

    藏彝走廊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民族走廊。清代竹枝词中涉及了大量藏彝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细节与历史状态。本文从竹枝词所记录的官员、商贸、民众的交往,语言、文字、文化的交流和社会互嵌、婚姻血缘、共同信仰的交融等三个层面,来探究历史上藏彝走廊中的多民族是如何进行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如何形成于历史、现实与文学作品中,从而正确审视清代藏彝走廊竹枝词的多重价值。

    2025年10期 No.250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8K]
  • 空间转换与亡国之思——汪元量诗词中的城池书写探析

    史益竹;

    汪元量是宋末元初的著名诗人、词人与宫廷琴师。其创作的诗词作品以亲历者的独特视角记录了宋元朝代更迭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补充正史中的缺失部分。同时,他还用自己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了对于南宋王朝覆灭的反思,并对元朝政府的行为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因此这些作品不仅具备艺术上的魅力,还拥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有显著的“诗史”性质。国内学者对汪元量诗词作品的研究思路多集中于其生平行迹、“诗史”特点、叙事艺术与典故的运用这几个方面,忽略了汪元量的作品中大量的以城池为创作对象的诗词作品与其体现出的鲜明的“城池书写”特征,即作品中对都城文学形象的塑造、借都城感慨世事变幻的思绪。城池书写通常关注都城所在的地理位置、区域特征、文化底蕴等方面,以呈现出城池的独特所在,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城池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多样的空间转换方式使得汪元量的作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情感转换也十分自然,同时也扩展了诗词的文本空间。对汪元量诗词作品艺术特征的考察,揭示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挖掘其诗词作品对城市文学形象生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理解城市文学形象的生成,拓展文学地理学的观照视野。

    2025年10期 No.250 41-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新时期以来吴越小说中的“桥”意象分析

    梁绮霖;

    吴越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具象客体的桥梁建构起抽象的“桥”意象,深入地体察绵延于吴越历史之中的文化根脉。当“桥”意象被视为一种承载文化意义的符号系统时,它能够捕捉到吴越民众的情感指向,反映出吴越经济社会的脉动,并感知到吴越民众的民族性格。新时期以来,吴越小说中呈现的“桥”意象超越了物理形态,形成了一个稳定共生的文化共同体,重构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精神关联,从而完成了对吴越文化价值的书写与传承。

    2025年10期 No.250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文化集萃

  • 荀子“心可以知道”探析

    毛雨彤;

    “心可以知道”是荀子在《解蔽篇》中提出的命题,其中的“心”有情欲心、自主心、道德心和认知心四种意涵;“道”是指人为构成的礼义之道,人的认知心可以认识礼义之道,基于认知心可以作出道德抉择。“心可以知道”是一个弱形而上的命题,不是一个直言式的道德命令。它与当下排拒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思潮相契合,所以具有一定的现代性意涵,同时也为儒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2025年10期 No.25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周敦颐的“动静观”——以体用为视角诠释

    刘凯文;

    体用关系作为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是构建中国哲学体系的重要基石。而“动静观”作为中国哲学体系的诸多模块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周敦颐从体用关系出发,在宇宙“生生”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无极而太极”“诚”“神”等概念的提出与完善,不仅实现了对形上世界的构建,而且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同含义的“动静观”。因此,以体用为视角诠释以上概念,不仅可以了解其内在关联,而且对其“动静观”的探究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5年10期 No.250 53-5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 论北宋靖康年间朝廷对徽宗旧臣的处置——以“六贼”及其党羽为中心

    江楚珂;

    本文以北宋靖康年间朝廷对徽宗旧臣的处置进行研究,聚焦“六贼”及其党羽的政治命运。通过梳理靖康前后“六贼”集团的兴衰历程,分析钦宗朝廷处置徽宗旧臣的政治动因和具体措施。靖康年间对徽宗旧臣的处置既是新朝建立后巩固政权的必要举措,也是应对内外危机的政治手段。这一政治行动不仅为钦宗施政扫清了障碍,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朝廷形象。

    2025年10期 No.250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

    赵庭祥;

    本文聚焦于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展开剖析。首先介绍了弗洛姆对自由问题的论述,梳理了自由概念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进而阐述弗洛姆独特的自由观,其中消极自由的孤立无援、意义缺失以及积极自由实现所需条件的难以满足,共同构成其“逃避自由”思想形成的关键因素;最后阐述确立积极自由的途径,包括爱与理性的思想源泉作用、创造性劳动的现实途径以及健全社会的外部条件。

    2025年10期 No.250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 浅析清代济宁的茶馆文化及其影响

    付晓彤;

    济宁是清朝运河沿线重要的商业城镇,运河沿线经济关乎济宁的商业发展状况。商业带动娱乐休闲业的发展,茶馆作为典型的娱乐休闲场所,其兴盛侧面反映出清代济宁的发展情况,展现了当时济宁民众休闲娱乐的方式。本文依据现存史料,对清朝济宁的茶馆进行了细致分析,了解清朝济宁茶馆的分布,研究清朝运河区域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分析茶馆文化带来的影响。

    2025年10期 No.250 6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思想研究

    王曼;

    法兰克福学派结合了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卢卡奇物化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丰富了异化的范围,扩展了以往异化理论的研究视角,深入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但因为没有触及异化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所以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局限。当今社会仍未摆脱异化的状态,再次审视法兰克福学派异化理论,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思想,从而开辟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道路。

    2025年10期 No.250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 劳动解放的成因、困境与出路——基于《哥达纲领批判》的文本解读

    梁琪琪;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系统展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马克思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对劳动的错误认识,解蔽了劳动的本质与价值,确证了劳动解放的成因;洞悉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真实发展状况,阐发了劳动解放的阻碍所在;以摆脱经济和自然必然性的束缚为落脚点,从多重维度指明了劳动解放的实现路径。聚焦《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马克思关于劳动问题的解读,可以为推动劳动解放进而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美好目标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025年10期 No.250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浅谈陈安仁的教育思想

    任建国;

    陈安仁是近代的一名史学家,他的一生主要从事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由于时代因素和个人自身求学与从教的经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其内容涉及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作用、教育方针、普及乡村教育、教师观、大学教育等等。虽然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但其中仍有不少内容值得借鉴或是可以进一步思考的。

    2025年10期 No.250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在全球史视野下研究中国史书写——以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为例

    吴骥;

    全球史是二战后新兴的世界史书写流派,在全球史理论所提及跨文明、去中心化等新思路,跳脱出单一国别、区域的研究框架,为各领域的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中国与世界》一书是全球史理论和方法应用的范例。在全球史视野下,中国史问题往往不仅限于国内,学者们关注国家与社会的种种联系。通过关注国家、社会之间的交流,以此理清抽象问题的源流主次,尽可能全面评估研究对象。正文书写中,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的时空定位,辨析概念;其次,论证时要放大视野统筹全局、善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证说明;最后,可通过国际维度评价历史事实。

    2025年10期 No.250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火炮简史:从东方起源到西方崛起,再看晚清困境

    赵慧婷;

    本文以火炮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火炮的发明、西传、东渐的发展过程,着重讨论了火炮在晚清的发展困境,展现火炮跌宕的生命轨迹,分析火炮由“中国长技”到“西方利器”背后深层次的技术与社会原因。中国作为火炮起源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明朝以后欧洲逐渐超越中国,火器技术反向回流。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泥模铸炮与西方砂型铸炮差距尽显,根本原因在于工业与农业社会形态下,生产方式及科学思想的巨大差异。火炮发展历程,是科技、社会与制度发展变革的有力见证。

    2025年10期 No.25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文艺观察

  • 河北戏曲文化空间保护研究

    李燕凌;王纯纯;李亚宏;

    河北戏曲文化承载着河北省的历史和地方精神,河北戏曲文化空间保护在当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可知,河北戏曲文化空间保护在感知空间维度、构想空间维度和生活空间维度均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本文分别从文化自信、资源整合和文化多元角度提出多种策略以应对这些问题。

    2025年10期 No.25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3K]
  • 《出走的决心》:女性主体性建构与女性视角叙事的创新范本

    段佳惠;

    《出走的决心》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自我觉醒意识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压抑与反抗中的挣扎与突破。影片通过多线叙事结构、多维象征手法以及多元角色塑造,探讨了女性在面对社会压迫时的抗争路径。李红、苏晓雪等细腻而复杂的女性形象,既凸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挑战,真实反映了现实女性的处境,同时推动了女性主义在现实语境中的深入探讨,引起广泛关注。

    2025年10期 No.25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电影《珀尔》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

    魏雨秀;

    镜像阶段作为拉康理论的出发点,于1936年发表,并具有外在统一性,从个体成长开始伴随人的一生。缇·威斯特导演的恐怖电影《珀尔》,讲述了女主人公珀尔梦想成为一名舞蹈演员,但受到父权社会以及母亲的控制,最终误入歧途的故事。她在主体建构的过程中经历了在自我欲望和他者控制之间徘徊、欲望的再次“缺位”以及创伤导致外界对主体的不接受最终走向悲剧这三个阶段。本文将从这三个阶段逐步分析珀尔作为女儿、妻子,但终究无法成为其自身的心路历程。

    2025年10期 No.250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 当代艺术实践中艺术符号与精神性的联系

    李祎凡;

    基于符号学理论,解析当代艺术实践中艺术符号与精神性的深层联结。通过重构苏珊·朗格的“情感符号”理论与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论证艺术符号如何通过形式逻辑承载情感,并实现精神性转化。研究聚焦三大实践路径:自然元素的隐喻编码(如比尔·维奥拉的《殉道者》以水火重构生命哲思),抽象形式的动力表达(如康定斯基的几何符号对精神能量的视觉转译),以及科技媒介的感知革命(如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通过数字镜像的递归空间重构认知维度)。新媒体带来的体验与艺术符号的多义性与生成性特质,使其成为个体经验与时代精神对话的媒介,未来需在技术伦理与符号政治维度深化探索。

    2025年10期 No.250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文化传播

  • 基于三美论的《飞鸟集》汉译比较分析——以郑振铎和冯唐译本为例

    张馥薇;

    许渊冲在翻译理论“三美论”中指出,翻译诗歌,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拟以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飞鸟集》(Stray Birds)为例,从“三美论”的角度,将冯唐的译本与郑振铎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详细探讨两个译本在意美、音美、形美上的表现,剖析其翻译得失,以期为文学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一点参考,同时也为读者选择适合的译本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促进对诗歌翻译美学标准的进一步思考。

    2025年10期 No.250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 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浅析《面纱》张白桦译本

    姬晨蕊;

    本文旨在探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具体表现,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对英国女性主义小说《面纱》的中文译本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使用增补、加注和劫持三种典型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揭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如何展现女性意识、挑战传统翻译观,丰富文学翻译研究和实践视角,以此凸显女性思想和价值,试图消除传统翻译中存在的性别偏见,使译者摆脱以往“隐性”的地位,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忠于原文的原则下,使翻译更加公正、客观。

    2025年10期 No.250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曹文轩小说《青铜葵花》中的地域文化及其俄译研究

    赵静;陆持;

    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已被译为多种语言传播至海外,该作品深刻的情感描绘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打动了无数读者,作品中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重点研究《青铜葵花》中地域文化元素的独特性,分析作品俄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探讨如何在保留原作语言风格的基础上帮助俄语读者理解与接受,指出儿童文学外译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0期 No.250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张培基散文英译中的形式意义探析

    李小芳;

    散文翻译属于文学翻译范畴,是推动中外文学交流、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刘宓庆“意义六分说”中的形式意义为研究视角,探析张培基散文英译中所反映的形式意义。

    2025年10期 No.250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历史知识翻译与家国情怀传播——以咏史怀古诗《泊秦淮》翻译为例

    游旋艺;

    习总书记指出,有效地讲述中国故事,广泛地传播中国声音,并全面、立体地展现真实的中国面貌,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使命。中国咏史怀古诗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家国情怀,传承并表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翻译标准研究中国咏史怀古诗的历史知识翻译,对于讲好中国历史故事、传播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作《泊秦淮》的历史知识翻译是管窥历史知识翻译问题的渠道。

    2025年10期 No.250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文化综合

  • “惨淡”词义考

    桂双;朱赛萍;

    本文理清了“惨淡”这一词语及相关形式(“惨淡”“黪淡”“惨澹”“黪澹”)之间的关系,并梳理了“惨淡”5个义项的引申途径。指出“惨淡”的“苦费心力”义并非假借自“黪淡”,而是对其引申义“脸色憔悴,凝重”的再度引申。“惨淡”的“苦费心力”义常见于“惨淡经营”,后者由于频繁连用而成为固定搭配。

    2025年10期 No.250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 讷河方言的派生词及词缀

    张静;

    讷河方言归属于东北官话黑松片下的嫩克小片,在收集和整理方言词汇后,发现其内部存在大量的派生词和丰富多彩的方言词缀。讷河方言派生词主要有前缀式和后缀式两种构成形式,比较特殊的前缀有“精、稀、确、焦、煞、瓦”等,后缀有“乎、性、挺、道、楞、实”等。从共时性角度出发,对讷河方言派生词及词缀这个平面进行描写和分析,突出讷河方言词汇的特点,体现该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025年10期 No.250 115-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0K]
  • “哥”字研究述评

    张莹艳;

    在全面搜集整理学界“哥”字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结合汉语方言材料对“哥”字的来源及其词义演变进行分析评述。笔者认为表“亲属称谓”义的“哥”源于语言接触,鲜卑族西迁与汉族相互融合,鲜卑语“阿干”一词被借入汉语后,按照汉语需求,演变为“哥”“哥哥”等形式,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随着从鲜卑语中借来表“父亲”义的“哥”用法的衰退,“哥”逐渐用来专指“兄”。

    2025年10期 No.250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 《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中东北方言的使用特点及应用价值

    孟凯;

    《乡村爱情》是以东北方言为载体的农村题材系列电视剧,剧中东北方言的使用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既让观众感受到东北方言幽默亲切的表达,也让我们感受到东北独特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方言文化的活态保护传承与传播。

    2025年10期 No.250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贵州方言“抵”字研究

    吴杰;

    “抵”字自在战国时期出现,其演变由象形逐渐方正化,单用或组词情况很丰富,除在官方词典中对其有详细释义及举例说明外,在方言志中也有部分对其释义及组词情况有所说明。经过查阅贵州方言材料,可发现该字在贵州方言中的使用相当灵活,不仅继承古代典籍中的释义与使用,还发展了该字的义项,丰富了该字的组词情况。同时,该字的使用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具体使用需要结合实际语境来选择。

    2025年10期 No.250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 文化语言学视域下的泰安方言俗语

    梁奥;

    方言俗语是民众口头上的话语,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透过方言俗语可以窥见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语言学视域来看,泰安方言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生产劳动文化、物质生活文化、观念文化、地理文化,反映了泰安人民的辛勤劳作、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挥着传递历史文化和弘扬道德教育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当地方言俗语的探析,展现特定地域的文化价值,呈现方言俗语的独特魅力。

    2025年10期 No.250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 《尼山萨满》语篇复现衔接手段研究

    牛天;

    本文从篇章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衔接理论对满族神话小说《尼山萨满》(海参崴本)中的复现衔接手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复现衔接手段在增强《尼山萨满》语篇的连贯性、结构完整性以及语义逻辑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既增强了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的叙事效果,也体现了满族先民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

    2025年10期 No.250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网络时代称谓语的泛化现象研究——以“宝贝”为例

    梁晓静;

    近年来,称谓语“宝贝”的泛化意义被广泛使用。“宝贝”由具体名词发展为称谓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在网络语境下,逐渐泛化为对恋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称呼形式,其使用人群和指称对象仍在不断扩大。这一泛化现象体现出民众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以及渴望标新立异的思想。同时,该称谓语的使用也带了一些问题,要合理地使用。

    2025年10期 No.250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