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创

文学评论

  • 论《红楼梦》中的“重像”设计——以薛宝钗为例

    殷乐乐;

    人物之间的相互影映是《红楼梦》人物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构建方式,围绕着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几位核心人物,小说设计了众多影像,而《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与作者的人物重像设计密不可分。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研究对象是薛宝钗这一主要人物及其人物重像,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物关系的特殊构建方式,概述了西方重像说与中国“影子”说的内涵,确立了西方重像说的建构规模;其次探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重像设计,着重对薛宝钗这一主要人物及重像人物进行分析;最后阐明了重像人物设计的意义,人物重像设计对于作品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人物的重像设计不仅准确概括了作品一个的侧面,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还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且对小说表达的主旨也有重要的作用。

    2025年26期 No.266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 《黄色墙纸》中的空间与女性困境

    吴筱悦;

    《黄色墙纸》是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的经典之作。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所在的空间不仅是故事展开的物理背景,更是她身心状态变化的象征。本文结合米歇尔·福柯的空间理论,尤其是异质空间与规训权力的概念,分析主人公所居住的婴儿房如何成为规训与隔离女性的异质空间,并探讨窗户作为空间符号所承载的双重意义。通过对空间的解读,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困境、社会对她的压迫,以及她在封闭环境中逐渐崩溃的心理状态。

    2025年26期 No.266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幽明录》复生故事研究

    董婕;

    刘义庆《幽明录》20篇复生故事可归纳为婚恋爱情类、宣佛类、显道类、人情伦理类及其他五种类型,分别承载不同的社会意识与创作目的。在文学价值方面,其语言简洁、自然并富有形象性;叙事的真实、叙事视角的多样与叙事空间的变换赋予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对话的运用及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造就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佛教地狱的出现昭示着此时期冥界观的转变,其与故事所折射的社会价值观、生死观共同构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2025年26期 No.266 10-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 《拾遗记》中的民俗事象探析

    张婧;

    魏晋时期兼具杂史与志怪特征的文言小说《拾遗记》,记录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却长期未获学界充分关注。其记录的民俗事象为后世传统习俗的形成提供了早期文本依据,具有补史与证俗的双重价值。本文以文本分析与历史文献比较法梳理书中的民俗事象,探析其文化内涵及后世影响。

    2025年26期 No.266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乡土视野下的人性观照——以《呼兰河传》为例

    侯美伦;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自己生活了十多年的呼兰县城为背景,写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既是温暖的回忆,也是对当时愚昧麻木国民性的批判,两种情感矛盾交织。本文以萧红的《呼兰河传》为依据,通过对创作的溯源、对人性的探讨、对乡土社会中不合理的蒙昧的分析,揭露和剖析当时社会的现状,揭示人性的弱点,企图以此来唤醒当时麻木的人民。

    2025年26期 No.266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研究

    冯霞;谭慧敏;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长恨”为核心展开叙述,“长恨”一词寓意丰富,是解读该诗的关键。本文从文本细读与历史语境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白居易的仕宦经历和思想变迁,系统阐释了“长恨”的三重意蕴:帝妃爱情、阶级以及制度之“长恨”。通过分析战争书写、地理空间书写、景物书写以及今昔对比的艺术手法,揭示白居易如何借李隆基和杨玉环(以下简称李、杨)的故事投射自身与湘灵爱情之“长恨”。同时,探讨“长恨”的文学影响,不仅为后世《梧桐雨》《长生殿》等作品提供母题原型,更以“欲望与道德”的冲突赋予主题跨时代的价值。研究表明,“长恨”二字包含着对李、杨爱情,封建制度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对《长恨歌》的解读及白居易创作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6期 No.266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 《素食者》中的女性叙事及其创伤形态研究

    朱雨涵;

    在《素食者》中,韩江对英惠所遭受的性别创伤和人际创伤进行了文学建构,作者以精练的笔触写出了以英惠为代表的韩国女性逼仄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危机。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和创伤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素食者》中的女性困境与反抗。

    2025年26期 No.266 23-2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虚构与真实的交融——虚构叙事视角下的《百年孤独》

    蔡秉辰;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虚构出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城镇“马孔多”,将美洲近代的殖民地历史以片段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在写作手法上,不仅建构出了虚构的城镇“马孔多”,也虚构了与现实不同的“马孔多”的时间。“马孔多”在时间上有历史和命运的大循环,也有一个个相似的人物命运的小循环,大循环与小循环的交错,让“马孔多”变得既真实又虚幻。以虚构叙事的视角来看,作品大量的虚构描写更加突出了对部分真实历史的描写,让人印象深刻。

    2025年26期 No.266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无声的崩毁:《斯通纳》中女性角色的悲剧性探析

    邢秀梅;

    约翰·威廉姆斯的《斯通纳》常被视为描绘知识分子斯通纳在平庸生活中坚守精神价值的悲剧史诗。然而,聚焦于主角之外,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伊迪丝和格蕾斯各自承受着深刻而静默的悲剧,她们被社会结构、原生家庭以及自身局限所困,其命运是小说整体悲剧氛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分析两位女性角色的悲剧性表现和根源,揭示她们不仅是斯通纳命运的参与者,更是自身悲剧命运的主角。

    2025年26期 No.266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文学研究

  • 《生死场》与《活着》的生命哲学比较研究

    陈虹元;黄理坚;

    萧红的《生死场》和余华的《活着》都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环境。《生死场》展现了空洞乏味的生存状态、女性卑微无助的心态以及冷漠麻木的生命意识;而《活着》则体现了坦然乐观的生活状态、女性独立坚强的心态以及隐忍活下去的“生命伦理”。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对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叙事风格进行对比,揭示其背后不同的生命观。

    2025年26期 No.26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文如其人”观

    冯慧慧;

    《四库全书总目》在叙述人事、考订源流的过程中,不乏对其人其文加以品评,集部之唐宋别集部分鲜明地展现了四库馆臣的“文如其人”批评观。《总目》的“文如其人”观呈现出“传统”与“新变”的双重特色:《总目》既继承传统的文学批评观念,强调人品与文品、才情与文风的一致性,又不以人废文,将“人”与“文”分开,独立考量,代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逐渐走向客观化的历史进程。

    2025年26期 No.266 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 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研究

    钱秋成;张铁慧;

    飞鸟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源远流长、反复出现,是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到《楚辞》的“鸷鸟不群”,始终与文人的情感表达紧密相连。魏晋时期的曹植对这一意象的创造性转化超越了传统的比兴手法,成为融合个人身世、时代精神与哲学思辨的复合符号,承载着诗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追问与时代精神的深刻观照。不难看出,曹植笔下“理想与自由之鸟”“孤独与寂寞之鸟”“抗争与反压迫之鸟”三类意象,构建了一个融个体生命体验、时代精神特质与哲学思辨于一体的复合象征系统。飞鸟意象是诗人政治命运的隐喻,折射出建安时期“人的觉醒”这一文化命题,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从集体意识向个体生命意识的转型。

    2025年26期 No.266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叶赛宁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以《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为例

    黄鑫炎;

    本文以著名组诗《波斯抒情》内的《莎甘奈啊,我的莎甘奈……》这首充满抒情意味的作品为例,旨在探讨叶赛宁这一俄罗斯田园诗歌的代表性人物是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如何实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以及运用这种交融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分析其中的艺术效果和文化内涵。

    2025年26期 No.266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论鲁迅、谭正璧对嫦娥奔月神话的现代改写

    高思佳;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也是一个经典的中国文学母题。鲁迅的《奔月》和谭正璧的《奔月之后》都是对这一神话的现代改写,塑造了嫦娥、后羿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压抑的社会现实,而其不同之处更体现出现代中国女性觉醒过程中的需求转变,间接反映了中国现代女性意识觉醒的变化过程。

    2025年26期 No.266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论袁枚题画诗中的性灵思想

    尧俊玮;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在他的《小仓山房诗集》中收录有150余首题画诗,他的题画诗注重神韵和性情,这与他的诗歌理论密切相关。袁枚在诗中对画艺的理解和要求有独到的品鉴,以及对画家人品才学和笔墨技艺有独到的见解,对画作神韵的理解用诗歌表达出来,体现他的诗学性灵主张。袁枚的题画诗将诗与画的精神高度契合,善于以情养诗,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有所贡献,而且也在画艺观上展现了独特的见解。

    2025年26期 No.266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子不语》与《克拉拉与太阳》中“赤裸生命”的跨时空审视

    丁丽娜;

    本文以吉奥乔·阿甘本的著作《神圣人:至高权力与赤裸生命》中的“赤裸生命”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跨文明与跨时代的文学文本比较,探讨袁枚《子不语》中的鬼魂形象与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中的人工智能,如何在两种异质文明语境下的文学想象中共同展现权力结构对生命形态的规训逻辑,并论证二者作为阿甘本理论中“神圣人”变体的跨时空同构性。研究发现,前现代东方语境中的幽冥政治与未来科技时代的技术囚笼,均通过制造“例外状态”将特定生命剥离于象征秩序之外,使其沦为可被任意处置的“赤裸生命”境地。本文通过理论对话与文明互文,拓展了阿甘本理论的适用边界,为当代生命政治、人工智能伦理等议题提供了文学批判的新维度。

    2025年26期 No.266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文化集萃

  • 近十年(2015-2024年)汉代官印研究综述

    王颜;

    汉代官印是汉代职官制度的遗存,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真实反映了汉代官制、历史、地理等重要信息。近年来,随着考古发现和新材料的公布,学界对汉代官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集中在语言文字、印文内容、形制读序等方面。本文旨在梳理近十年来汉代官印研究的主要成果,为学界提供参考。

    2025年26期 No.266 54-5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 元代唐兀人察罕史事考

    牛阿敏;

    察罕为西夏贵族后裔,早年归附成吉思汗并屡立战功,是元朝兼具军事影响力与政治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本文综合运用多元史料,重新审视察罕生年问题,论证其生年当为1194年。针对《元史·察罕传》两处讹误进行辨析,认为“益德”是其蒙古姓氏“逸的”或“伊德”异写,非原名;1226年蒙古进攻西夏甘州时,察罕“求见其弟”,应指曲也怯祖,“弟年十三”系误载。

    2025年26期 No.266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 简论东西魏小关之战始末

    刘鸿铭;

    东西魏小关之战,也称东西魏潼关之战,是东西魏五大战开端,是东西魏分别立国不久后,东魏权臣高欢率领三路大军试图一举消灭西魏政权的一场战争。北周政权奠基者,亦是西魏政权实际掌权者的宇文泰在这场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率领的西魏军以极小的代价赢得了兵力悬殊背景下的战略决战胜利,使西魏政权转危为安,不但赢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发展时间,也奠定了统治基础,最终影响到了南北朝后期的整体格局。

    2025年26期 No.266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1K]
  • 清末民初女性教育与性别角色重构

    谷雨鑫;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巨大,女性教育异军突起,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近代女性教育肇始于教会女子学校,在社会变革和思想启蒙的推动下,女性教育从受限走向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女性教育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还促进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同时伴随女性教育观念从“贤妻良母”向“女国民”的转变,也标志着女性角色从家庭向社会的扩展。

    2025年26期 No.266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 《诗》教与西汉政治研究综述

    程玉琳;

    学界对《诗》教相关内容研究的关注热度一直很高,多年来从文学、哲学、教育学等角度探讨《诗》教思想及其实践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学者们善于梳理《诗》教发展的历史沿革,以《毛诗序》为重点展开探讨《诗》教理论,现有研究多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缺乏对历史背景和政治实践的深入考察。以《诗经》学和《诗》教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经学对汉代政治的实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2025年26期 No.266 71-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 朱子“小学之教”与“大学之道”内在理路探析

    许春伟;许晓东;

    在中国传统的人生认知阶段中,有小学、大学之区分。小学教人懂得基本道德礼制,使人进退接物合于情理,成就外在的道德举止规范;大学则是穷究事理之学,引领人成圣成德。朱子依其理学的思想体系编纂《小学》,注解《大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二者虽本末有别,却也体用相须,有着内在的关联和一致性。二者在人生发展的阶段功用有不同,然其理本一,敬贯始终。通过对敬的涵养和渐进式的觉解,使二者浑然一脉,内治和谐。

    2025年26期 No.266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从“庭前格竹”到“龙场悟道”——王阳明格物思想的转向

    姜梦雪;

    “庭前格竹”是王阳明早年践行朱子格物说的重要事件,其试图通过格竹之理以通达圣人之道。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究其失败原因一为王阳明对朱子格物说的误读,二为朱子格物说本就有其内在缺陷。然而,这一事件却成为朱王格物论思想分野的转折契机。王阳明最终在十余年后的“龙场悟道”打破格竹困境,以“心即理”为其理论之基,将“格物”重新定义为“格心”,完成了从“外求于物”到“内求于心”的思想转向。可以说,“庭前格竹”是王阳明思想历程中的“破”,而“龙场悟道”则是其思想发展中的“立”。

    2025年26期 No.266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 论墨子的非乐思想

    黄金玲;

    “乐”从来都不是纯粹的“乐”本身,而带着鲜明的政治性,墨子的非乐之“乐”指的是王公贵族的享受之乐,这种“乐”同时还耗费了大量钱财。从表面看,非乐的原因是“中万民之利”和“中圣王之事”;从本质看,非乐的原因是反对礼乐背后的“仁”。墨子以旗帜鲜明的态度提出了非乐思想,引来了众多的批评和非议,但也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推动了儒家乐论从孔子到孟子的修正和完善。作为孔子、孟子乐论之间桥梁的墨子乐论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任务,应给予其客观的评价。

    2025年26期 No.266 85-87+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拜物教批判思想萌芽探析

    李媛媛;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剖析商品背后的“秘密”为起点,开启了对拜物教的批判。实际上,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他就已经通过探讨人与私有财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析异化劳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物之间颠倒错位的关系。可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反映了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萌芽,研究早期马克思拜物教批判思想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克服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各类消费主义思潮。

    2025年26期 No.266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文艺观察

  • 《宇宙探索编辑部》:非典型科幻的寓言哲思

    朱媛媛;黎知宇;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由孔大山导演执导,讲述了科幻杂志主编唐志军数十年如一日地对地外文明的寻找和探索的故事。相较于传统科幻片的重工业叙事模式,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采用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创造性地运用“民科”的视角去诠释科幻题材,在视听表达和叙事结构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和存在主义的精神内核。影片细腻地描绘了主角在追寻科学幻想中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展现了主角对于虚无缥缈的科学探索中所实现的情感共鸣与精神升华,为科幻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维度。

    2025年26期 No.266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 铡刀下的真理与澄明——海德格尔哲学视域下秦腔《铡美案》的铡刀意象分析

    周妍;

    本文以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为理论基点,通过对秦腔《铡美案》中的核心道具“虎头铡”进行符号学分析,探讨戏剧道具在存在论层面的本体论价值,即如何在艺术作品中实现从寻常物向艺术物的转化。铡刀在剧中不仅作为推动故事叙事的工具性存在,更是聚集了天地人神四重整体的物性显现,其存在的本质在于通过戏剧冲突的展开,揭示封建礼法制度的暴力根源。铡刀意象的深刻内涵展现了艺术作品通过物的聚集实现世界建构的独特方式,为中国传统戏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同时将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视域应用到戏剧角度,彰显“艺术是真理自行置入作品”的当代意义。

    2025年26期 No.26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 空间、伦理与情感哲思:“生命三部曲”电影中的疾病书写

    冯烁宇;

    韩延是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有意识地将叙事内核聚焦于疾病题材,以影像为媒介,通过对个体、家庭及社会边缘群体的真实描摹,对生与死的生命哲学问题进行思考。本文通过分析《滚蛋吧!肿瘤君》《送你一朵小红花》《我们一起摇太阳》三部影片,以影片空间叙事、叙事伦理、情感哲思作为切入点,对生命价值与生死哲学进行意义追寻。

    2025年26期 No.266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科幻演绎:《降临》中非线性语言如何重塑人类思维

    侯方亮;

    在科幻电影长河中,由丹尼斯·维伦纽瓦指导的《降临》以其独特的语言学视角与深度的哲学观点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认知体验。电影《降临》改编自特德·姜的《你一生的故事》,影片利用外星语言“七文”这一设定巧妙地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转化为一个引人入胜的科幻命题,即一个人所说的母语决定其思维方式,人们根据其生长下的母语语境中的各类范畴和定义来认识客观世界。在电影《降临》中,外星生物体所讲的“七文”是一种区别于人类语言的非线性语言,即语言中没有先后、因果这种概念,是一种将词语随意排练成话语,蕴含多重时间和空间信息的语言。影片中的语言学家在接触这门语言之后,她的思维也慢慢发生了变化,进而将主题引到语言与思维这一话题上。

    2025年26期 No.266 102-10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文化传播

  • 语法衔接视角下新闻稿汉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策略研究

    冯爱茹;延宏;

    本文基于衔接理论,深入对比分析了新闻稿中文原文与英译本在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四种语法衔接手段上的运用,旨在探讨在汉英翻译中如何合理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研究发现,当译者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衔接手段时,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意义,体现了归化策略;而采用相似的衔接手段时,则可维持汉文化的特性,体现异化策略。策略性重构语法衔接手段可同步实现三重目标:保障译文的语篇流畅性,强化情感投射效能,提升跨文化共鸣度。即通过归化策略融入本土文化,提升传播力和国际交流效果;通过异化策略保持原文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025年26期 No.266 10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 目的论视域下河北沧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策略探究

    蒋静雯;胡晓红;刘睿;

    本文旨在探讨河北沧州旅游文化在外宣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文章首先概述了沧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其历史遗迹、武术文化、杂技艺术以及自然景观。随后,分析了沧州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外宣内容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缺失以及英文翻译错误等。文章基于目的论翻译理论,提出了针对性的翻译策略,强调翻译应以实现特定交际目的为导向,包括目的性、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本文展示了如何通过删减、解释性翻译等方法,提高沧州旅游文化的外宣效果,以促进沧州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沧州乃至河北省的文化旅游国际影响力具有参考意义。

    2025年26期 No.266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 “仁”的跨文化交际——以理雅各、辜鸿铭、安乐哲《论语》英译本为例

    景瑜琪;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对“仁”的理解和翻译亦见仁见智,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英译本在世界范围流传较广,安乐哲和罗思文的英译本观点独特,具有较强的可探讨性。本文立足于“仁”的基本内涵,对比研究《论语》的三个代表性译本,以忠实全面地传达《论语》中“仁”的思想,安乐哲和罗思文通过哲学视角诠释“仁”,相对来说较为适合。本研究以期在“仁”的英译研究方面有所裨益,促进“仁”的跨文化交际。

    2025年26期 No.266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在民间俗语翻译中的质量对比分析——以《生死疲劳》缅译文为例

    顾白艳;

    《生死疲劳》是莫言创作的一部深具中国古典特色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它以独特的民间文化视角和丰富的民俗元素,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本文通过MQM模型,选取《生死疲劳》中的民间俗语作为研究语料,对比分析了机器翻译(以谷歌翻译为例)与专业译者(杜光民先生)的缅甸语译文。从准确性、流利度、术语一致性、区域惯例和风格适配性五个维度,深入探讨机器翻译在缅甸语语境下对这些民间俗语的翻译表现,以揭示其优势与不足,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25年26期 No.266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文化综合

  • “昌”类字字义及字际关系考

    吴海芬;

    《说文解字》中将“唱”释为“导也”,其字义似与现代汉语中“倡导”一词相近。以此为线索,本文依据诸家对昌、唱、倡、娼、猖五字字源的考证,并结合历时语料,对它们的古义作重点探讨,进而概括出“昌”类字的字际关系。

    2025年26期 No.266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 贵阳方言“倒”的用法考察

    敖乐莉;

    贵阳方言中的“倒”[tau~(53)],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口语常用词。本文主要探讨了贵阳方言中“倒”的语法结构及“倒”的用法。该词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动态助词,表示行为状态的持续或动作正在进行(倒_1),或者作结果补语,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完成动作的可能性(倒_2),还可以放在动词后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某种趋向(倒_3)。

    2025年26期 No.266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从音韵学角度浅析西南官话中柳州话的演变与发展

    何帛仑;岳雯涵;

    西南方言区,也称为西南官话区,是我国八大方言区的一个重要分区。该方言区中有着丰富的语音演变,也有“十里不同音”的说法。柳州话是汉语官话中桂柳话的一支,属于西南官话,在音韵学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分析柳州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系统,揭示其音韵特点,并分析其音韵演变的原因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提供参考。研究发现,柳州话在音韵上与普通话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声母和韵母方面。本文通过研究揭示柳州话独特的音韵特征,以期为汉语方言研究与保护、语言接触和地域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2025年26期 No.266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 “饮”“喝”形、音、义的共时分布与历时演变

    蔡永青;

    “饮”与“喝”在现代均含有服用、饮用之义,且被列入常用字行类。本文从共时分布的角度看“饮”与“喝”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同时,分析了“饮”与“喝”的历时演变,包括字形与词义两个方面,以帮助更好地理解二字的演变过程。

    2025年26期 No.266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武汉豹澥方言特有程度表达

    张诗琪;

    豹澥方言的程度表达极为丰富,虽然豹澥方言是武汉方言的重要分支,但在长期的语言演变中形成了区别于主流方言的程度表达体系。豹澥方言特有的程度表达主要采用词法与句法手段,此外还会综合运用一些其他手段,比如语音语用方面。其中,词法手段的副词和重叠式是豹澥方言的重要表现形式,句法手段的程度状语和程度补语是豹澥方言特有程度表达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豹澥方言特有的程度表达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武汉方言研究提供补充说明与独特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025年26期 No.266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 古文字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

    金东雪;

    古文字文化基因系统实质是华夏文明的“全息图谱”,涵盖了古文字形体的解构与重构,阐释认知文化;古文字形体的进化与革命,参见人类文明;古文字表征的隐喻与象征,诠释生态智慧;古文字释读规范,书写学术精神谱系。

    2025年26期 No.266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封三


主办单位:湖北今古传奇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周刊

ISSN:2096-8264

CN:42-1911/I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2020

 
访问量:75866